藥價的美麗與哀愁
最近看了一部電影,很特別,片名叫做「我不是藥神」!
劇情中的主要焦點是環繞在一群罹患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」的病人,為了活命必須耗盡家財才能博得一瓶救命藥「格列寧」(真實世界叫做格列衛Glivec,原廠藥,初期上市藥價一個月120顆為台幣7.5萬元左右,2022年健保價一顆為524台幣),劇中藥價四萬人民幣!但是印度生產的學名藥卻只要500人民幣成本,於是乎就在生存(救人活命)與理性(違禁藥違法)的拉扯之下,成為了整部電影的核心。
什麼是「學名藥」?
小分子藥物專利過期後(專利期內其他人不可以製造生產),由其他藥廠自由生產相同成分/相同劑型劑量/相同療效的藥品,稱為學名藥(Generic Drug)。
為什麼學名藥可以比較便宜?
新藥的研發要經過漫長的程序,並經過臨床試驗,研究安全與療效的證實,所以必須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,而學名藥可以節省這些研發過程的費用,所以會比專利期內的原廠藥便宜。
學名藥跟原廠藥一樣有效嗎?
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,先了解一下什麼是「藥價三同」?2014年健保署開創藥價三同政策上路,也就是說同成分/同劑型劑量/同價格(三同),此舉雖然對投入大量研發經費的藥廠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,但是站在民眾的立場應該是樂見其成的。而其中的關鍵之處,就是學名藥是否與原廠藥一樣品質呢?
原則上客觀地說,三同的藥品應該是相同品質的!但是,不可否認的,這中間仍然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,第一就是藥廠本身的製程品質會直接影響產品,第二就是原料及添加劑或賦形劑,但以上兩點如果都是經過國際品質認證的藥廠(如PIC/S GMP)應該就比較沒有疑慮。再來,第三點就是比較心理層面的迷思了,一般來說,大家會認為進口的比國產的好、大品牌比小品牌好?這就是比較屬於見仁見智的面向了,而且短時間也很難改變認知,比如說同樣規格汽車,國產的可能只要百萬以下,但進口車卻可以賣到300萬以上(雖然有稅的問題,但還是貴了許多),大家並不會覺得不合理。
我再舉一個例子,為什麼一樣是牛肉麵,有的只要100元一碗,有的卻可以賣到1萬元一碗?這個就是市場機制,大家各取所需嘛!
最後順帶一提,最近有一個治療B型血友病的一次性治療藥物Hemgenix,藥廠的訂價要一億台幣(你沒看錯,是一億台幣,350萬美元!) 到底是什麼人可以買得起啦.....
所以說跟電影的結尾一樣,有健保真好,全民健保的精神就是要照顧生病而且沒有錢的人,一樣可以獲得很好的醫療!
參考資料來源: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、台灣癌症基金會
別忘了按讚👍追蹤+分享|我們下次見喔😘